banner
NEWS LETTER

【旅者自述】语言的背面

Scroll down

“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城市与家园、美好的艺术与残酷的历史……
“苦难、战争、天灾与摧毁一切的傲慢,
“思潮与理想,被赋予的伟大和生来的平等,
“这片渺小旷野上诞生的文明与我们曾经无比热爱的一切……
“……它们唯一注定的意义和生命最终的求索,是什么?”
“未来。”
——克丽斯腾·莱特 《明日方舟》SideStory 孤星

其一:

或许因为思想的存在,孤独便成为了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想被人理解却又不懂得如何敞开心扉,我们想接近他人却又难以准确获知对方所想。
而后,语言的存在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却也成为了一切误解的源头。
毕竟语言的最终解释权在于说者,而听者对言语文字的所有理解都不过是一种基于主观的自我阐释。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宣称自己了解另外一个人,归结到底我们了解的或许只是对方的一种行为惯性,只是部分面向。
尽管如此,沟通仍然意味着修补,修缮连接的桥梁,补充对对方的人格认知。
如果想让链接延续,这种修缮与补充应当始终处于进行时。而当言语的沟通成为一种消耗心智、消磨气力的负担时,这座桥梁便会因岁月侵蚀与年久失修而崩塌。
然而令人叹惋的是,这种所谓的负担有时或许只是一种未曾确认的假想,一种趋利避害的揣测,一种不愿付出的借口。

其二:

走进一个人,也意味着触碰一种新的评价体系。
在这个意义上讲,将关系归结为不同面向的选择性表达,可能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解读方式。更为关键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所认为的、理解的、期待的、接纳的关系与对方的评判并不一致。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所谓的降低期待其实并不一定意味着失败妥协与郁郁寡欢。
如果过早地将难以承接的期望附加给了一段尚不牢固或无此职能的关系,投射给了一个无意承接或难以承接的人,必然会面对期望溢出所带来的甚至更高倍率的反伤,而这段关系也可能会因此丧失以往的活力与生机。
​​​所以,不要理所当然地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不要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视为世界的中心法则。​
至于我们应该把对方放在什么位置,我们又处在对方的哪片星座,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坦诚地接触。

其三:

愈发觉得,相比于一味地探讨“劣根性”与“美德”,相比于一厢情愿地赋予“恶臭之名”与“人性光环”,人更像是某种混沌系统,种种矛盾在一个狭小空间内从未止歇地对抗交锋,并且不断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刺激。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外在表现出来的大多特征,不过是在其里世界的斗争中暂时处于上风的。

而抛开诸如美丑善恶这些基于人类文明对个体系统处在某种暂时稳定状态的描述,我个人认为,能够使该系统始终具有生命活性、允许忤逆外界干涉进行自发变化与调整、甚至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存在的一切关键在于“勇气”。

其他文章
目录导航 置顶
  1. 1. 其一:
  2. 2. 其二:
  3. 3. 其三: